YY(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贝贝杯再燃战火!张家港42年坚守“足球梦想”-YY易游体育
关闭
贝贝杯再燃战火!张家港42年坚守“足球梦想”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19 点击数: 

  7月16日,第二十六届“贝贝杯”青少年(12岁男子组)足球赛在张家港市凤凰镇开幕。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泰国、韩国的16支优秀青少年球队、近300名小球员和教练员齐聚张家港,在绿茵场上展开激烈角逐。

贝贝杯再燃战火!张家港42年坚守“足球梦想”(图1)

  这场国内举办时间最早、举办届数最多、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少儿足球赛事,首次迎来国外代表队的跨国较量。

  一道弧线划破港城夏夜,连接起两代人的绿茵梦想。从1983年13支球队的小橡皮球比赛,到如今走向国际化的青少年足球盛宴,“贝贝杯”的变迁,恰是张家港书写全民健身的生动注脚。这座长江南岸的活力之城,正以一场跨越42年的足球传承,向世界展示体育基因。

  从1994年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2005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城市,再到今年连续7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含金量可想而知;

  再比如长江文化节。2004年,张家港市开创性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如今,张家港正努力将长江文化节打造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平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的重要项目和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华文化品牌。

贝贝杯再燃战火!张家港42年坚守“足球梦想”(图2)

  1983年,沙洲县振云橡胶厂与上海步云橡胶厂联合组成“振云儿童足球促进会”,出资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贝贝杯”少儿足球赛,来自全国的13支代表队参加。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10岁以下”年龄组的7人制小橡皮球比赛,填补了我国足球竞赛活动中的一个空白。同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沙洲县橡胶厂拍摄了题为《从贝贝球说起》的新闻纪录片。

贝贝杯再燃战火!张家港42年坚守“足球梦想”(图3)

  1983年至2001年,“贝贝杯”作为一项全国知名的少儿足球赛事连续成功举办18届,吸引23个省(区、市)的球队参赛,更见证了范志毅、武磊等球星的少年身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赛事发源地的西张小学(现凤凰中心小学)于1995年成立“贝贝队”,并多次代表苏州队出征,在2001年的“贝贝杯”上一举夺冠。一时间,“贝贝”足球队享誉大江南北。“从小参加贝贝杯,长大要踢世界杯”的口号激励无数青少年投身足球运动。

  2001年以后,“贝贝杯”因种种原因停办,但作为贝贝足球的发源地,张家港凤凰镇一直保持举办贝贝赛的初衷,各种形式的足球活动从未停止。

  15年沉寂,初心未冷。2016年,“贝贝杯”在张家港重启,中国足协、宋庆龄基金会的介入让赛事规格升级。2025年的第二十六届赛事,更是迎来质的飞跃:16支球队中包含韩国、泰国代表队,赛事期间同步举办足球嘉年华市集、青少年足球论坛,形成“以赛带展、以展促旅”的新模式。

  从工厂出资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从国内赛事到国际交流,“贝贝杯”的蜕变轨迹,映射出张家港体育赛事运营的成熟。如今,作为赛事起源地的张家港,持续擦亮“贝贝足球”靓丽名片,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事业,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2 所,入选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7月16日“贝贝杯”的开幕式,还举行了由浙江FC衢州共建队与张家港贝贝队对阵的友谊赛。曾经参加过“贝贝杯”比赛的足球名将肇俊哲、杨晨等分别加入两支球队,同场竞技,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生动的“实战教学课”。

  “今天的比赛踢得很尽兴,也从对手身上学到了很多。”赛后,来自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小学的小球员郑雄升依然很兴奋。

  这场友谊赛也让曾经的“贝贝杯”小队员杨晨很感慨,“再次回到张家港,就像回到主场。”回忆参加第二届“贝贝杯”时的场景,他说,那是他参加的第一个全国性青少年足球比赛,在其足球生涯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贝贝杯再燃战火!张家港42年坚守“足球梦想”(图4)

  “从小参加贝贝杯,长大要踢世界杯”的口号,激励无数青少年投身足球运动。回望1983年至今的40余载春秋,“贝贝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胜负输赢。她系统性地为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竞赛平台,持续性地为发掘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贡献力量——中国球迷耳熟能详的众多优秀球员,如范志毅、杨晨、孙继海、邵佳一、武磊等,都曾在“贝贝杯”的赛场上留下拼搏的身影,从这里踏上他们辉煌的足球之路。

  不仅“贝贝杯”,张家港的视野远不止于单一赛事。通过“5621计划”构建起体教深度融合的“输送带”,在全市52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及更多普通校园中,科学布局足球、网球、射击、田径等优势项目,形成“小学广泛选苗、初中重点培养、高中精准输送”的梯队体系。

  这条体系化的通道,成功将像奥运双金得主盛李豪这样的“好苗子”,从基层校园稳步托举至省队、国家队乃至世界最高领奖台。近五年来,张家港累计向上输送体育健儿500余名,这些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赛事摘获233枚金牌、135枚银牌、130枚铜牌,更是成就了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金牌“大满贯”。

  在政策的推动下,张家港37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园),80%的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五彩门”智能管理系统让市民在学生放学后扫码即可进入操场训练。同时,张家港还成立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张家港分院,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6696人、每万人拥有量达46.5人,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推进武术、足球、网球、门球等20余个项目进驻40余个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庞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如同遍布城乡的“基层教练”,不仅传授运动技能,更播撒体育精神,为金字塔基座源源不断地输送热爱运动的潜在人才和健康生活的积极践行者。

  “姐妹们,来小广场排练啦!”这是刘英的“广场舞群”,每晚,经开区(杨舍镇)乘航街道彩虹秧歌艺术队的微信群里,准点响起领队的召唤。自2020年,该广场舞队成立后,队员们便每日雷打不动地集合。“跳舞使我们快乐,运动让我们健康。” 刘英骄傲地表示,去年,他们参加了张家港市广场健身舞比赛,最终“挤压群芳”获得了第一名。

  快乐源于运动,得益于“家门口的便利”——要是你问张家港人,健身都去哪儿?那他们往往会告诉你:“健身就在家门口”。

  数据显示,张家港已建成22个大型场馆、20个体育公园、1050个健身站点和1071公里健身步道,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推高至5.72平方米。此外,更注重资源分布的均衡性与功能复合性:职工文体中心、城南文体中心等阵地集赛事、训练、休闲于一体;贝贝足球基地、中国网球学院张家港分院等专业化场地,则填补了高水平训练空间的空白,使“家门口趣运动”从口号变为现实。

  张家港体育强市建设的深层密码,在于构建起事业筑基和产业反哺的共生体系。在资源供给层面,张家港坚持“扩增量”“优存量”协同发力,着力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针对学校场地开放难题,独创“一场两门、早晚两开”模式,并投入15套“五彩门”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分时控制实现安全有序开放,让校园场馆从“沉睡资产”变身“社区活力引擎”;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挖潜,在梁丰生态园等公园嵌入乒乓桌、健身路径,实现“国球进公园”全覆盖,将绿地升级为“运动客厅”;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场馆联盟等机制,撬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健身资源向社会开放,形成“全域资源为我所用”的共享生态。

  设施建设的“量质齐升”,源于张家港将全民健身纳入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明确要求,新建小区必须配建体育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升级健身场地。如今,走在张家港的街头,无论是滨江步道上的骑行者,还是社区广场上的广场舞爱好者,都在诠释着“近享健身自由”的幸福。

贝贝杯再燃战火!张家港42年坚守“足球梦想”(图5)

  发展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产业。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既需政府“有形之手”夯实基础,更需市场“无形之手”注入YY易游体育活水。

  张家港将体育产业精准锚定全市创新集群发展体系,设立“文产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并成立全省首个县级体育发展基金会和 “盛李豪公益体育发展专项基金”, “以资引资”撬动市场主体参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投资建设,有效扩大体育发展“资金池”,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推进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每年举办各级赛事超千场。

  “贝贝杯”是张家港为中国足球事业做出贡献的标注;26届赛事的成功举办,也给张家港带来了足球人才、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我们发现,体育精神与城市精神的契合,在张家港尤其明显——提到张家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这片热土的城市之魂和力量之源,这也与“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高度契合。

  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全国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六连冠的省级体育督查先进……这些荣誉背后,是这座城市对体育的独特理解: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

  这种共识,体现在政社联动的组织体系中。45家市级体育协会、115家基层健身团体组成的“1+N+X”网络,让体育活动深入每个社区;669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街头巷尾,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体育志愿服务中心的“你点我送”工程,已为市民配送健身课程超万节。

  更深刻的改变,发生在城市气质层面。盛李豪夺得巴黎奥运首金后,全市掀起射击热;“贝贝杯”开赛期间,街头巷尾的讨论话题都离不开足球,“体育+文商旅”欣欣向荣。体育明星成为城市名片,赛事活动成为社交话题,“运动活力”融入城市血脉。

  从少年的足球梦,到全城的运动潮,张家港用多年来的坚守证明:一座城市的体育力量,不在规模大小,而在是否能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运动的快乐,让体育成为生活的日常。

顶部